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添加者:德育处
添加时间:2015-04-20
阅读次数:3918
 

一次特殊交流给我的启示

10年的秋天,初一新生刚刚入校,正在逐步适应初中生活。恰巧一位往届的毕业生回盐外探望老师。我灵机一动,让她以师姐的身份,与新生见见面,把自己初中学习生活的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同龄人之间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比师长的话更好。

当时的气氛比较融洽,新生们提了很多问题,诸如:怎么学习;怎么才让自己不紧张;怎么和同学搞好关系;怎么适应初中生活等等。其中有一个问题,让这位师姐思考了十几秒钟。这个问题是:初中三年,对你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位师姐想了良久,眼神中闪烁着光亮,她回答:初二的时候,我们班的教室搬到了全教学楼最吵闹的位置。好多同学都感觉不适应,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世间皆闹我独静。后来,我们班级形成了一股风气,不管环境再喧闹,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能保持一种平静。现在,我上高中,虽然是重点高中,但是班级里不太爱学习的人也不少。但是,无论周围的人再怎么消极,我都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受别人的影响。这句话对于我的初中生活,高中生活,甚至是我以后的人生道路,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不知道在场的新生是否能深刻地理解这句话。但是这次特殊的沟通,让我意外地有了很多收获。这位毕业生,初中三年,是出了名的躁动者。而我当时一句不太经意的话能让她在大多数时候保持内心的平静,让她觉得对自己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效果,能不能不仅仅是偶然?能不能通过理性的思考,找到一定的规律,产生可持续性的教育效果呢?

我对班级文化的理解

班级文化有别于“文化考试”中的“文化”,后者仅仅是基础知识与解题方法、思路的体现。班级文化应该是一个班级体共同的情感归属感和对相同价值观的认同感,是一系列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滋养。简而言之,上文中提到的“班级形成了一股风气”,就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一环。

班级文化,有很多的外在形式:班级目标、班级环境建设、班级精神面貌、班级共同爱好、班级系列特色活动等等。但是,内在的相同点都是: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对善恶美丑的辨识、对是非的正确判断,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我的班级文化建设

一、   共同的目标

初一:做班级的主人。围绕怎么做“主人”,大家展开的讨论,落实了各种班常规的任务。很快,主动的人就多了起来。同时,我实行“值日生责任制”,设置《班级日志》,要求值日生记录每天各时间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规定值日小组负责记录当天班级发生的趣事。不多久“小主人”的理念在每个人心里就更加浓厚了。班级体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当班长,都会主动维护班级的荣誉。无论什么事情,班委工作起来都很轻松,因为都会有同学主动参与。例如每个月的板报,大家都很关心,各尽所能。历次板报我们班几乎都是第一名;每天大多数人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看桌椅对整齐没有,地面有漏掉的垃圾没有。从初一第一学期下半期开始,班级的德育常规考评也就几乎一直处于年级第一的位置。这些都是学生一直引以为骄傲的事情。

初二:做青春的主人。我又提前提出了初二的目标:做青春的主人。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有很多珍贵的成长经历,包括感情纠葛,都是从初二开始的。让学生明白,青春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做主,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做任何事情。从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这个角度,早恋就是最好不要发生的事情。学生很快就以“主人”的身份,出于“珍惜青春”目的,接受了这一本读物。早恋的势头被有效劝阻。除此之外,他们了解到了自己当前出现的一些情绪和心理状况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如:怎么和同学搞好关系、为什么不能乱花钱、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因为有了初一的这些铺垫,初二整个阶段,班级中,没有出现大的情绪波动和明显的早恋、逆反等问题,算是比较平稳地在学校度过了初二这个老师与家长都谈虎色变的阶段。而且在初二零诊断考试中,有5位从来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同学,成绩进入了重点线。

初三:做学习的主人。进入初三,学生容易出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消极逃避的情绪。这一次,我没有给出明确的成绩目标,而是依然让他们“做主人”——做学习的主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唯有激发个人的积极性,让他自己扼住学习这一最重要的任务,才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要做主人,就由自己制定成绩目标和学习的计划。到了半期已经5个学生的名次,从原来的350名左右进入了年纪300名以内。同时,全班在第一次月考以后主动要求上第四节晚自习,充分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做上午的作业,有的甚至是在排队打饭时背英语单词。尽管现阶段来看,大部分绝对成绩还没有达到重点线,但是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以在中考中最大限度的缩短距离甚至是超过重点线。

二、   丰富有趣的活动

初一,在课堂上我们时常改编课本剧。到了初二阶段,我们班开展的的飞盘活动,可以说是全校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生命教育,教什么?教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不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神奇,又如何珍惜生命?初二下期我布置的任务是,每个小组,在自己的书架上,培育一株植物,同时要做好记录,精心培养。这个活动的过程,很多人得到的感悟是,生命来之不易,不仅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和尊重其他的生命。

三、画龙点睛的要求

制定班级规章强调着校服的问题——穿戴要像学生(在学校每一分钟,你都要着校服,不然我不清楚你的学生身份)、强调生活习惯——不买垃圾零食(不要让胃成为垃圾毒素的搅拌机,你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消化零食的)、强调按时交作业的问题——交了作业,你的学习才正式开始(完成作业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及时交了作业,自己还要留出预习复习的时间。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交作业)、强调自习的纪律问题——只要是自习课,没有任何理由讲话(借书、借笔、甚至借脑袋都应该在下课完成)、强调寝室纪律问题——睡不着,就去裸奔(准时就寝)

四、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初一我为他们选择《音律启蒙》,从初二开始,我要求每个值日小组承担当天的报纸新闻的筛选和朗读任务,最后还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当然,我们还进行了特殊的“阅读”。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也纳入了“阅读”的计划。

班级文化建设的误区

班级要有文化氛围,环境一定是整洁的。但是,有很多教室往往做不到这一点。还有一些教室,黑板上下左右,贴满了各种规章制度,或者花花绿绿的奖状。时间一久,这些纸张就像围墙或者电桩上治百病的牛皮癣广告一样,十分的不美观。教室的陈设,名言也好,口号也好,相片也好,评比栏也好……光是摆出来,是没有文化感可言的。它们背后应该有些故事,蕴含着一些思想,而且主题应该统一,色调应该和谐(要求再高一点,应该定期有更换)。再如一些植物的摆放。出于什么目的摆放这些植物?如果出于美化环境的目的,那么,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强烈的环保意识,最后还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教室环境美化与班级文化建设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深究两者的关系,美化是外在的,文化建设是内在的。外在的行动,必须有内在对于“意义”的探寻。而这个探寻的过程,存在于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这些过程。

                              ——摘自张亮老师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