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夏之交,“成都盐外”微信公号一周年,数字化正在改变着这个时代,并日渐渗透到我们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于你,这个公号可能和其他公号并无两样,你添加关注只是想获取一些及时的资讯,而于我们,则还想通过这个平台,表达一种教育情怀、传递一种人文关怀。
也许这样的想法在这个资讯密集的时代显得幼稚可笑,虽然似乎我们都在怀念“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的慢生活,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却早已习惯了快餐式信息的喂养,并总是沉湎其中乐此不疲。现代人,注定是要处于这样的矛盾中,但无论怎样,在资讯的洪流裹挟之下,我们还是希望你能有时间驻足,去检点一下自己的精神行囊,因为这种审视和自省表达着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你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同时也关乎了一所学校的方向。
是的,当你把你的青春岁月或者黄金时代根系于机场路这片土地时,工作对于你而言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空壳,不再仅仅是为稻粱谋的一种手段,它更多的还意味着和你生命本身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当然有权利去追求生命的舒展和灵魂的喜悦,有权利去追求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这种教育生活,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作了迄今为止我认为最生动的描述:“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知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所以,你应该是美好的,创造着的,充满想法的,而不是疏离的,隔膜的,机械的,不要仅仅去抱怨体制,在付出挺身而出的担当之后你自然也顺理成章的拥有了去改变体制的自由。
教育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塑造人,是“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不仅仅是每一位母亲把孩子交给这个世界时的担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深处教育场景之中的人的扪心自问。同样,教育带给人的美好回忆也是终身难忘的,初2005级的李泽和秦超,两位盐外建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把自己的婚纱拍摄地选择在了母校,就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共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在盐外十年庆典那本《如诗的流年》画册中,我们曾深情的写道:这十年浸透了一万多人的辛酸和苦辣,光荣和梦想,她在每一个人身上刻下烙印,凭着这个标记,虽经时光流失,人海离散,他们还是会相识、相聚、相知。
正因为这些,所以,我们是一个生态圈,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你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关乎盐外的方向。在举步维艰的时候我们患难与共,在体制阵痛的时候我们咬牙忍受,在需要承担的时候我们挺身而出,在光芒初绽的时候我们分享收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就是盐外,盐外就是你,你的欢乐是盐外的欢乐,你的忧伤是盐外的忧伤,你的愤怒是盐外的愤怒,你的尊严就是盐外的尊严,你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关乎着盐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