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寻历史古迹,叹古人智慧
添加者:德育处
添加时间:2018-06-04
阅读次数:2870

   ——成都盐外“弦歌不辍,坐标中国”研学活动

每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都是一次心灵之旅,收获知识也收获美好的心情。


今天是研学的第二天,队伍来到昆明-----彩云之南的首府。


阳光有一些刺眼,但天空特别的纯净,一望无际的白云,映红了同学美丽的心情。



今天的第一站是郑和公园,科研小组按照计划,在客车行驶途中,为大家讲解郑和的生平事迹,这也是我们研学的板块之一,意在培养同学们的提前规划能力与演说能力。


一路上风景如画,云南总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远处的滇池仿佛也诉说着别样的浪漫。


同学们很好学,一路上只要一有时间,就和无人机总教练讨教学习,这样的一对一悉心教学那是何等的可贵啊。







来到郑和公园,看到它那雄伟的台阶气势十足,好不容易爬上山门,只见一尊挺拔的郑和雕像矗立在广场正中间,他目之所及便是整个滇池。

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关于郑和的“一站到底”正式开始了,四个代表队各选三名选手参加,现场讨论激烈,不时掌声雷动,疑惑重重,此时领队老坦总能侃侃而谈,仿佛是他自己七下大西洋一样。这个游戏不仅要考察团队精神,也要考擦同学们的知识面(既有没有好好读书),更要考察孩子们的现场思考,现场理解能力。这对于同学们来讲,总是能给出令领队夸赞的答案。最终来自三班的杨红戈同学一站到底,获得冠军,披上了郑和的外套。此时已经俨然分不清谁是学生谁是民族英雄了。

    接着领队老坦还饶有兴致的给大家普及了很多航海的基本常识与危机应对措施,孩子们也是收货颇丰。






当然这里不仅仅纪念郑和,还有三宝楼,还有他的父亲马哈子的墓穴,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是郑和碑林所在地,这对于这里的每一寸草木都享受着文化的熏陶。 




吃过香喷喷的自助午饭,孩子们来到了著名的“十七孔桥”---“双龙桥”。该桥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听着老坦对于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的讲解,那将是怎样的历史盛宴。古桥诉说着她非同寻常的经历,而同学们则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尝到了具有我国造桥史上极为珍贵的杰作。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建水古镇。建水从来就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想必这也是大伙儿热爱它的原因。 







全体同学在朝阳楼下的广场上席地而坐,很自觉地的拿出研学手册和笔记本,听老坦的城楼建筑学讲座。讲到精彩之处时,指着对面的朝阳楼一顿臭骂----简单的模仿是抓不住建筑的灵魂的。不多久周围纳凉的市民们纷纷住足观望,更有甚者拿出相机边听边拍。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干货,是不足以至此的,我相信。同学们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的劲头更甚了。





建水古城的街道很宽敞,没有大理的繁华,却又有自己的韵味。时至今日,临安城豆腐已走向省城,遍及滇南城乡。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风景旅游景点的烧豆腐摊,人来熙住,成为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孩子们的晚餐也是入乡随俗,颇为丰盛。这举杯畅饮好像是对即将逝去的儿童节的一种缅怀与祭奠吧。

从古代船只的知识普及,古代桥梁的历史奇闻趣事,再到古城的风花雪月。今天注定是一场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之旅。美景、美食、名人故事、科普技术等等窜起了此次研学的主线:让每一个孩子有更深的历史与实践体验,亲近大自然,拓展视野,规划职业人生。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