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以关爱之心,行适融之路
添加者:信息中心
添加时间:2021-05-09
阅读次数:2287


又到一年升学季,电话和后台中有大量的家长在向我们咨询关于招生的各种情况,很多家长是冲着“小班化”精品,“城投教育”背景,“市直管学校”等标签来咨询的 ,事实上,我们想告诉你的,盐外不仅仅止于此,她还有她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独特的教育思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升学季中,为了帮助家长们更深入地了解盐外,我们特地再度编发了谢丹琦校长去年的一篇旧文。


以关爱之心,行适融之路


2021年即将到来,站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感慨良多,16年过去了,当年的钱学森之问仍然在耳边回响,作为一名教育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这些历久弥新的命题仍无时不在叩问着我们。2020年这个划时代的转折时刻,我们要追问,教育的基础价值和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系统的设计,生态的视野,去重建教育价值。是的,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


1


201910月的一天,当我沐浴着清晨的阳光,站在浓密金黄色秋叶掩映下的帕夫雷什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初心深深震撼并感染了我。

我想起了盐外办学理念中的“关爱若盐”。

“关爱若盐”是盐外教育智慧的凝炼,“盐”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可或缺,二是专业有度。盐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世间百味加入了“盐”,变得多姿多彩,我们要做的教育正如盐的必需性,是每个孩子成长中有意义、有价值且必需的教育,这种教育如对盐的体验,是有味道的教育,是值得深思和回味的教育。“盐”味虽好却不宜多,教育也应如此,关爱要恰如其分,要符合人的客观发展规律。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关爱”上充分挖掘职业智慧,让我们的师生能够体验到源于每个教育细节的专业化关爱;盐的结晶过程是“提纯”的过程,教育亦是追本溯源的过程,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不外乎“人”,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了解真正的“我”,从本我、本心出发,追求多元的发展,构建起一个个自由而完整的人;盐虽一味,却以一味调动百味,我们的教育正如盐一般,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成为更优秀、卓越的自我。

2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调和,教育就是要调和两种运动,一是教育的独特性,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二是教育的普适性,促进每个孩子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们给这种“调和”赋予了一个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教育美好寓意的词语:适融,并且把“适融有道”镌刻进我们的办学理念。

盐外十多年来致力于走小班化教育之路,建构适生命之理,融生活之道的“适融课程体系”,都是对这种调和性的探索,希望在尊重个性和培养共性的教育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适融” 教育 即适性、适理、适当的教育。我们将学科、师生、家校及社区教育多元融合,适生命之理,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展现独特生命中的爱和亮点;融生活之道,一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当我们的教育和生命相接,她就是真教育,是鲜活的教育。

盐外要做的适融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通过适合恰切的个性化教育调和,培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融彻之境。“适融教育”是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小班化教育的总结和提炼后更为凝练的表述,是对“小班化教育”精准把脉后更为精当和形象的表述。

在此理念下,我们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精心建构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她涵盖了“适格·融懿”,“适智·融通”,“适体·融畅”,“适美·融雅”四大课程,分别着眼于人格,智慧,身体,艺术四个方面,去培养和塑造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

她突破了形式的藩篱,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个体生命和个体尊严,高扬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旗帜,因为忽视生命,一切教育都将毫无意义。




3


盖闻仓廪实而知礼义,国运隆则教育兴。锦城天府故地,岷上明珠,时新风淳,人心思教。遂于壬午之秋,筑杏坛于城南,立新学曰盐外。群贤毕至,灿若星汉,治教唯严唯谨,爱生而重德;诸生云集,莘如桃李,为学允勤允实,尊师以自强。育人以五心为品,和谐发展;教化为关爱适融,德识双馨。噫吁,兴教为功,任重道远,盐外人必当谨记:勇毅勤朴,承儒家文化之传统,舒生命之灵性;知行合一,扬现代教育之精神,寻教育之本真。

“适融有道”的“道”也是一种办学理想。

十八年建校,成都盐外立校的文化之基,是立志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中的精粹。学校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想:适融有道”。

内核中的“道”,实际是源于儒家理念中的“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让所有师生都能有一种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盐外环境,立志于精美、气韵在乎雅适,用小景唤醒生命,不追浮华、不奢不逸,十余年来营造出的·环境,要教给学生的气度与的定位,不好高骛远,做最好之自我。皆因深刻理解仁爱,因材施教,给与学生受用一生的正确价值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因此道而生出盐外的教育行为与育人法则,其指向个人素养与社会责任,皆培育优异中国人与国际人共同的标准:

尊贤重道,慎思审问,破万卷书,书写云帆大鹏志

弘毅修身,敏事笃行,行千里路,不渝报国赤子心。

“适融有道”的“道”还代表一种勇毅勤朴的教育精神。

盐外从体改挂牌到重获生机,从百废待兴到“一校三区一基地”愿景,作为盐外的立本之基,“勇毅勤朴”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勇:勇是担当,是敢于尝试与创造的勇气和毅力,是教师以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去努力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毅:毅为坚韧,基于教师职业的精细重复,我们需要以坚韧的毅力学会淡定从容,让教学教育之路走得更为悠长。勤:勤铸品格,盐外教师的勤劳细作,总是出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也是赢得学生和家长认同的关键因素。 朴:朴守初心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我们需要以真诚、朴实去坚守一个最本真的自我。

对学生,盐外着力培养“德识双馨、勇毅诚朴、知行合一、身心和谐”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教师,我们希冀通过“1+2”评价机制,以教师个人期许为目标的成长和发展为评价核心,使每一个教师朝向卓越,脱颖而出。

“适融有道”的“道”更代表了一种教育路径。

盐外的教育路径是什么呢?就是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走的小班化道路。我们深深懂得,小班化并不仅仅是班额的缩小,并不仅仅是意味着小班额带来的天然的时空优势,我们在小班化的“化”字倾注了探索的心血,去承接和抵达学校的每一个侧面,每一个班级,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化”是课堂的反馈和调控意识;“化”是高效的“四三五课堂模式”;“化”是我们的“五心品格”;“化”是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精准教学;“化”是我们的适融课程体系。

适融有道,是盐外教育人思维的脚手架,行动的工具箱, 唯有心中装着这样的价值罗盘,才有和理想教育相遇的前提。


4


2020年,成都民办教育呈风起云涌之势,然而,办学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和谐兼顾,逐渐成为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盐外经历了创业的筚路蓝缕,经历了体制改革的动荡不安,如何从困境中直抵未来,关键是要在教育中找准自己的锚点,通过明势(明确趋势),求是(遵循规律),谋事(明确目标),设式(选择方法和途径),盐外重新进行了系统设计,以生态的视野,去重建民办教育的价值。

依托成都城投教育集团,盐外利用“公有民办”体制坚实的平台优势,坚持公益优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兼顾与有机统一,坚持教育质量第一。

盐外既适当保留了公办校的优良传统和合理部分,又恰到好处地吸收、借鉴了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学校后发优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在未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下,利用机制体制的灵活性,有效的盘活了国有资产。而著名国企雄厚的国有背景与资源支撑,确保了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与良好的社会诚信认同。

盐外的实践表明,“公办”与“民办”并不是一定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兼容、相得益彰的。


5


盐外人未来的教育梦是什么?

我们对盐外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许?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k12基础教育架构,从小学到高中无缝连接,有助于集中优质资源,探索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模式。盐外人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向小而美的华丽转身,但这还不够,我们甚至有个小小的野心,盐外要做百年老校,要做百年名校。

盐外教育未来将依托成都教育投资管理集团发展的契机,整合优势和资源,实现“一校三区一基地”的发展愿景,努力打造精致高中、精美初中、多姿多彩小学,并期望拥有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可供孩子们劳作,栖息,锤炼勇毅勤朴,知行合一品质,儒家文化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是我们向往的教育图景。

我们期望五年内,小学生在校规模达到二千五百人,初中生在校规模达到一千二百人,高中生在校规模达八百人。三区联动,实现盐外品牌最大化的拓展效应。

当然,我们深知,规模的拓展绝不能稀释盐外教育的品质,它应该是一所学校成长壮大的自然生长模式,是一种教育生态的视野,是适融教育价值的彰显,而,这一切,我们都还在路上,我们都是寻路人,映着星的光芒,总能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