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动态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科远程培训笔记
添加者:教科室
添加时间:2011-08-01
阅读次数:7014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笔记

                                  ――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陈玉军

 

7月16日上午讲座笔记

写作的三个层次

1、针对性很强

2。跟阅读密切联系

3。综合性更强,由文本内走向文本外

口语交际:

1。专题: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分册)

2。配合阅读鉴赏来安排

3。配合梳理探究设计

梳理探究--语文专题活动(课改教材的创新)

梳理探究内容一览表(略)

特点1:富有现实感

2。凸显了语文性

3。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建议:把这些专题跟教学结合起来,用1-2课时做一次这样的语文专题活动。同时,可以把专题跟我们的阅读鉴赏,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其效益。

也可适当调整专题学习的顺序。

不能不讲,有选择的讲。

 

选修教材:

必修课程的自然延伸和提高

实现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统一

注重语文学习的共同目标

教材使用建议:
整体把握教材,落实课标要求
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点
二度开发教材,调整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教材,开发学生资源

 

诗歌教学1-1和必修2-2的相关单元导语摘要比较:
1-1侧重在,把握意象,必修2强调诗歌的朗读,
现代诗和古典式呈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有共识。
再看必修3,必修4
和必修1和必修2比较,有些东西是重复出现的,但同时我们还发现,有它自身的特点,如必修3的知人论世。(说明有不同的点要落实)如必修4的情景交融,
诗歌相关单元导语比较结果整理:
鉴赏活动涉及的认知活动对象
鉴赏活动涉及的方式
鉴赏活动涉及的相关知识经验:个人经验、文化常识、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知识。
再看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

 

语言文字  意象与意境
节奏与韵律 情感与思想
诗歌教学的关键词,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中都必须要把握的。

20字总课标
感受鉴赏
应用拓展
积累整合
树木--森林
发现创新

2。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点
把握阅卷鉴赏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的特点
把握表达交流兼顾话题和写作
梳理探究探究能力培养
名著阅读注重激发兴趣

树立单元意识
明确单元提出的文体教学要求
明确单元蕴含的人文教学价值
明确篇章在单元中的教学定位
明确单元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

写作的三个层次
1、针对性很强
2。跟阅读密切联系
3。综合性更强,由文本内走向文本外

诗歌教学1-1和必修2-2的相关单元导语摘要比较:
1-1侧重在,把握意象,必修2强调诗歌的朗读,
现代诗和古典式呈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有共识。
再看必修3,必修4
和必修1和必修2比较,有些东西是重复出现的,但同时我们还发现,有它自身的特点,如必修3的知人论世。(说明有不同的点要落实)如必修4的情景交融,
诗歌相关单元导语比较结果整理:
鉴赏活动涉及的认知活动对象
鉴赏活动涉及的方式
鉴赏活动涉及的相关知识经验:个人经验、文化常识、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知识。
再看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

 

某一单元
思考
选文的共性是什么,这类文章的课标要求是什么。
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
单元本事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单元内各篇课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共性、侧重点,详略?
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选择什么来作为教学内容,用它来教什么?
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有哪些,设计哪些学生的活动

在备课时,新的篇目要求深,传统篇目要求新。
举例:必修一第二单元
1。布置预习,以小组形式将这些字词归类整理。教师提供样例
2。分别熟读这三篇文章。
3。分别以问题探究再读课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理解--分析--鉴赏--评价
对文本的阅读是一个逐步的加深,递进的发展。
以文带言,以阅读文为重点
以探究为前提,贯穿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落实课程总目标
以单元为学习对象,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再以新课为例:求深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新闻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选修: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课程的序列)
力求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甚至要求不带一个让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
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社会良知,社会责任
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新闻的阅读价值是快速的筛选主要信息,体会新闻的情感倾向,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形成对新闻事件的观感、判断、评价。
新闻阅读习惯的养成
新闻知识的表达技巧的学习
新闻、通讯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
                  ---新闻类文章的阅读目标
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新闻材料: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
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
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滥用大量副词修饰词
在直接饮用和转述中寻求平衡。
材料的取舍、角度的选择、背景的介绍。词语的运用。

要二度开发教材,以《雷雨》为例,收录在光盘里面。
表达交流的二度开发,必修3必修4议论文,议论性质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   驳论(论证方式)

7月16日下午讲座笔记

高中课改实验区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

海南省海南中学  李纪镜

课改后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
必修5个模块
选修
(1)必选(4-5个模块)
(2)任选。校本选修(按模块班组织教学)+校外专家讲座(按兴趣选听讲座)
模块选修课程:
经典作品解读与欣赏
文化与文学知识概说类课程
口头与书面表达类课程
2、专题讲座-校外专家讲座

关于必修模块的教学实施
一、课改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变化与阅读教学的课堂定位
1课文编排线索改变,教学重点转移
老教材:文体、作家作品
新教材:读书的方法,学习的要点作为统领课文的依据每一个模块的要求有一个纵深的发展:
品味与赏析-思考与感悟-沟通与运用
要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不能视而不见。
同:都采用单元方式组编
异:老教材以文体特征为单元编排线索,新教材以读书方法和学习要点为编排线索。
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化--顾之川语

新课程着眼于理解文章内容,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
新旧教材的着眼点不同了,以科普单元为例。

老教材与新教材相比,文学类课文相同的篇目很多,而非文学类着眼在实在性,和时代合拍。
非文学类文章中论述类文章比例略为下降,实用类文章比例显著增高。(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文本受到青睐)
第一、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对不同的作品应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第三、要加强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写作技巧、阅读、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及相应的写作能力。得到科学与人文滋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试,还要树人。
3。学习的主体回归
定性有所不同
老教材 教读与自读
新教材 精读与略读
彰显的是观念的变化,从老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
这种分类把读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漠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强有力的纠正。
要充分落实学生的读,科学的处理好教师的教,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教材重知识,新教材重能力,以祝福的课后练习为例具体说明。

必修课阅读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1。过分注重组织形式,脱离了诗歌教学本真的东西
2,对教师主体性的认识发生偏差
4。盲目拓展延伸
5。错误地理解教师的引导者对话的参与者这一身份。伪对话。
6、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大量存在。
7、教学内容的错误定位。

对必修模块的一些建议
阅读与鉴赏
1。把握好教学节奏。
2。注意对写作教学进行提示。
(1)写作教学要注重专项技能达标。
(2)要注意与阅读教学的呼应
梳理探究
1、注重贴近学生实际
2、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名著导读
1、
选修模块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定位
必修把过程与方法放在主体地位。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定位:
课程性质:励志教育的课+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阅读为主的选修课,教师主要起导读的作用。主要让学生去读。
老师的讲解不一定很多,但应当重点突出。选修课要
1、合理把握好对教材内容的一般了解与深入探究的关系。
2区别对待教材中同类内容与异类内容的用时与用力
3 合理定位。

下午第二段  段增勇
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钱梦龙早就说了,不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过分纠缠。到现在语文界基本达成共识,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在这个话题上绕来绕去,是卖弄么?
是很有必要么?

钱理群 讲大问题,做小事情
这和钱梦龙的思考路径是一致的。
关于语言和言语,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索绪尔的书。
我觉得这有些超越了这次新课程培训的意义。

写作的三个层次
1、针对性很强
2。跟阅读密切联系
3。综合性更强,由文本内走向文本外
口语交际:
1。专题: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分册)
2。配合阅读鉴赏来安排
3。配合梳理探究设计

语文教育的根性问题在于言语教育的根脉浸润。
让词语在学生内心深处蓬勃生长。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相互交融的关系存在。
工具性只是语言的派生功能,是第二性的。工具性服从人文性,人文性统一工具性。

课程总目标
五个方面--层级关系,有机整体
必修课目标
阅读鉴赏
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各种文体的阅读和不同阅读方式的运用
文学作品的阅读
文言文阅读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方法的具备
不要把阅读方法教得太多,仅有方法是不够的,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状态。表达与交流
书面:5个注重
写作过程的指导、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注重写作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写作心理的调适。
口头:2个注重
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在高一开设传记文学选修1a
追求美好的心,追求美好的理想是不可湮灭的,教育就要播撒这样的种子,真善美。

 

7月17日上午讲座笔记(巢宗褀)

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与整合

语文教育的价值在哪里?语文课程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任何课程,首要任务是育人,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人,不是塑造具有某种技能的机器

各门课程要考虑,如何结合本学科的内容、知识、技能、方法等,来教育人,培养人。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了三维模型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各个学科都要考虑。参考了世界上好些国家的课程改革方案。(台湾曾经确定了十项)我们确定为三项。与过去相比,语文课程关注的内容和目标拓展了,丰富了。
知识能力只是目标系统中的一部分。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体现语文课程的目标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表达了具有多重功能的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当前语文课程建设的战略取向。

对人文性的解读
一方面要求遵守语言文字的规范,鼓励具有个性的表达。
人文的提法更丰富,思想和情感,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也许将来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提法,但目前这样的表述应该是最好的表述,具有多重功能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应该包含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的作品,如说话,文章、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语言文字的作品不可能纯粹讲语言文字。他们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中,学习语言以及语言的运用是基本任务。
所学的语言文学不是纯粹的,在学习语言以及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学到了表达的形式,也涉及表达的内容,通过阅读,学到了表达形式,还学到了其它方面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也产生潜移默化的演变。
背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所引发的争论
语焉不详,撇开争论本质。文字始终是黏附了意义的。没有纯粹的语言,即没有不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字。
既要考虑表达形式方面,也要关注表达内容方面。要研究21世纪之初的中国社会对语文课的要求。

课程目标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包括对人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甚多,社会思潮对语文不够重视,语文教育的难度更大了。
语文教学在方法和技术的层面上受到冲击,如:读书心态、书写质量、语言文字规范。

寻求语文课程学习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的调整
1、注重读书,强调积累、感悟、实践和梳理。
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好好读书,包括默读和诵读。
诵读的作用,储存语言材料,形成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抽象化的模式,强化和优化由大脑和发音器官等组织起来的语言反应机制,受到情感、审美、文化等方面和熏陶。
兴趣、习惯、品味、方法、

实施课程改革,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还要不要?
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
是读书
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文化的品味,审美能力,知识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读出来的。

语文教学中一度存在着学科本位、过度理性化的倾向,把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成果简单地搬到语文教学中来。简单移植自然科学思想方法,讲究客观性,追求抽象性,注重学科知识和显性规则的讲授,脱离了语文学习必修依靠读书的根本,弱化了语感的培养和对语文积累感悟的要求。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为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是为了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也是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紧迫任务。

717日下午讲座笔记(温儒敏)

语文课改的若干问题
北大--温儒敏

基础教育六大问题
1、培养方式与青少年成长规律不适应
2、品德教育针对性不强
3、课程繁、难、偏、旧、结构单一
4、课程各个学科体制相对封闭。
5、中考高考指挥棒下,搞题海战术
6、课程评价偏重考试,偏重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

教育的本义:人的心智的健全、人的幸福
现在  竞技性教育,从幼儿园开设了。
信息化时代,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世界潮流
现在学生的负担太重,人格的培养受到影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
重症两个 
一是不讲差异
二是教育竞技化

给课改补台,就是看到课改的艰难,也看到进展,树立信心,不要不负责任地一味泼冷水,当批评家。
观念上有冲突,前提是一定要课改,改变现有教育状况
课改激活了问题。课改的某些亮点没有得到体现
综合性学习、学业水平考试、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

我们的基本态度
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的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1、要补台,不要拆台,要从长计议,不要激进颠覆。虽然课改进展艰难,问题不少,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支持,应当补台,而不是走过场,更不能拆台。

听说读写,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阅读量要上去,单纯靠做题是不行的。
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还有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等功能。
应该把阅读看作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
语文课的阅读是咀英嚼华,涵咏体悟
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反复阅读,情味就出来了,语感就出来了。

语文课被边缘化了,学生阅读更少了怎么办
起码课内要有机会让学生读,让他们尽量读,不要挫伤他们的阅读兴趣了。
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

文学教育问题
语言和文学,但不是两部分相加,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
语文素养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审美能力。

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的个性化理解,注意保护他们对于文学的兴趣。

语文教师自身素养提升的问题
厚积薄发,学养,无论工作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一个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
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金钱至上,在这种状况下,一个人要沉下心来读书确实不容易
但是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是化育人的,是一个人文性很强的专业,作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是专业的需要,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无论自己多忙,都应该有自己一块自留地。
不要一窝蜂的都在应对现实,最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你在状态中,会有另外一种成就感,同时也可以不断接触学科前沿,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

把自己变为研究型的、思想性的语文教师,取法乎上,不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
给自己定位高一点,保留一点理想主义。那么学习、教学、生活都又目标感,就更有意思。最好的语文老师都不是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的。

最好的生活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展开。
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抵抗职业倦怠感。
培养专业兴趣与专业敏感很重要,是长期的事情。还有,就是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满足于现炒现卖,立竿见影,或者只关注与目前教学可以挂钩的,

7月18日上午讲座笔记(郑桂华)

一、提出有效教学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无效、低效教育效果的反思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推进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反思三种学习结果
1、既不能记住什么,也不能理解或应用什么,这就是无效学习
2、虽然能记住什么,但没有理解也不会应用,这就是机械学习
3。不仅能记住,更善于应用和迁移,这就是意义学习

1.分析学习需要
在这种条件下需要教学吗?
如果不需要教学,那么应运用什么样的弥补策略?
如果有必要开展教学,那么应该教些什么?
谁是教学的预期对象?
教学应达成什么目标,即最终应让学生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应策略
认为活动无价值  拒绝参与  逃避 尽量少做 --低的成功期望
认为活动有价值  掩饰 假装会做  投入,尽力学习--高的成功期望
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活动?
是力所能及的吗?是有价值的吗?

 

认知风格的类型
场依赖性--场独立型
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
整体型--序列型
言语型--表象型
···········

风格与学习成绩
教学材料的组织方式
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

课程观统领的教学
课程的取向
学科学生  个人社会  近期长期

课程的构成
泰勒原理
1、要求学生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2、准备何种教育经验去达到这些目标
3。这些教育性的经验如何加以有效的组织
4。我们如何判定这些目标达成与否
我们要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素养,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古德拉德认为有五种不同的课程
理念课程
正式课程
知觉课程
运作课程
体验课程
教、学、评一致的教学
教师想教的与应该教的一致
教师想教的与实际的一致
教师实际教的与学生学习的一致
学生学习········

教师想教的是什么
教师应该教的是什么
怎样写!!!
课文内容不是最重要的,一定是在一个次要的地位。
成年人听讲座的注意力时间是十八分钟

教师想教的与实际教的基本一致
案例构建有效教学的框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课堂环境
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

在结构松散的教学中,目标会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

师生之间往往存在相互猜测的情况,如果把目标传达给学生,就会消除很多误解,提高师生的交流水平。
目标帮助教师与学生关注将受到评估的东西
     ----评估家 马杰

安德森认知目标二维分类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

合适的教学目标的特征
正确、具体、弹性、集中
单元教学目标:连续

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的依据
学术
课程标准
教材
教师

 

基本目标与附加目标
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目标的隐藏与明示
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三维目标的关系

怎么教
要有贯穿线索 提话题而不要提问题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读
教学是什么?经过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

教学事件
引起注意
告知学习者目标
激起对习得者的先决性回忆
···············

 

7月19日上午讲座笔记·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王荣生)

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高度重视语文课励的研究

语文课例研究的重要性

课改归根结底是改课

对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无视和无能,很大程度上将使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学科教育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归于虚浮而无效。

国外课改的入手处往往是理科,而我国则表现在语文学科。因此,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需要有很大改善空间的领域。

可以预料,语文课例研究将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战场,其学术含量增强。

在师范院校开设明课研习、课例研讨等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的授课。

课堂里老师和学生一定发生了什么--行云流水的课。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很大程度上是从课例中来,从课例中获取启示。

推进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通过课例研究,尤其是通过课例综述,可以使我们切实地对了解操作课堂的实况,提炼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所在并寻求相应的对策。

语文课例研究与评课的不同

公开课:大陆非常有特色的形式。台湾、香港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场面。正面的不用说了。负面效果:教师教学努力的追求,展示自己的才华,个人的风采,不少老师以为教师就该这样,教师的努力就该这样。其实错了。公开课有两面性。最大的负面效果:受公开课的牵引,背离了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

层层选拔的课往往暴露出的问题更尖锐,教师像婚礼主持人。

教师培训途径之一就是听公开课,认真做笔记,意思是从这些课中获得启迪,通过转化和吸收,变成自己的课堂现实,但很多老师会失望,学不了。

教师两极分化严重。愿望是好的,博采众长,但如果方向不对,可能对你的课堂有害无益,距离学生希望的课堂越来越远。

了解公开课的一些特殊场景,就可以知道哪些可以学,哪些没有必要学。

1978年以来改革的重点在教学方法,教师的技巧乃至大场面下调动驾驭课堂的能力。语文教师的观课大致相当于一场世界杯比赛,听课教师是观众、裁判、赞赏、或者发表评论意见,失去了公开课改善课堂教学的意义。

听课 合适的观察,需要观察者严格的专业训练

有效的听课,需要听课者掌握观课的门道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我们做课例研究。

通行的评课,其实是站在评课者的个人立场对课例加以评判

又往往单看教师的教而不顾学生的学

又往往只看其教学方法而很少将之与教学内容关联起来。

又往往抽象地上升为教学理念

又往往归结到教师的教学技能或个人化的教学艺术。

外国人不懂中国的公开课,只看到老师,摄像机也有毛病,只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研习名课的教学实录   所看的对象不同

所抱的对象不同

所看的着眼点不同

教学实录的缺陷是过滤掉了教师个性化的一些东西。

并不是判定这个老师优秀与否,而是研讨如何来进行教学,要注意姿态。

课例研究要成为语文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学实录研究的五种样式

名课研习 课例研讨 课例评议 课例兼评 课例综述

名课研习

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供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和语文教师研习。

把课堂教学实录作为职称评比的指标

优秀课例是语文老师的名著经典。

《合欢树》-史铁生课例 步根海老师

董承理老师的 《读<伊索寓言>》

第二种 课例研讨

  由一堂课延伸,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

  促使你思考的课,就此提出问题。

不指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教学的内容是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展开,那么教学内容由谁提出来呢?我觉得这是一条线索

由学生提出--师生碰撞--由教师提出

由学生主导--师生互导--教师讲授

  所以从正面来说,不指示问题的答案就是强调理解的体验性,强调学生感悟的多元性。所谓不指示学习目标是指内容由课堂教学现场产生。

自发的体验   对外授的体验

学生自悟  讨论触发  教师讲授

 特殊的课有研究的价值,不成功的课有研究的价值

第三种 课例评议

 评议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读作品中的某些细节,看对这些细节有哪些理解,然后才是理解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逻辑论证的关系。

第四种 课例兼评

分析语文教学的某种现象,兼及对一些课例的评议。

 前后、横向之间建立联系,这才是我们真实的课堂。

第五种 课例综述

对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课题 作文和口语交际 的教学,作较全面的扫描,并加以专题评议。

 三 在教学现场的行动研究

 共同备课、观课评教、教材试教、论题研讨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语文教材建设新探》

语文新课程模块测评与高考--苏盛葵(海南)(2010-07-19 09:02:08)[编辑][删除]

标签:教育新课程语文模块苏盛葵海南 分类:声音路思想

 

7月19日下午讲座笔记·语文新课程模块测评与高考

--苏盛葵: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一、从高考应考看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理念与实践的尖锐对抗。

案例:广东15篇满分作文,海南没有,海南平均分34分左右,半数考生生搬硬套,广东作文评卷组长直言“很悲哀”。这么多年,中学老师还在教学生模板理念。半数考生没有个性化的创造,面特别大。只要跳出模板就可以写出鲜活的作文,然而很多都是套作。

苏盛葵的阅卷手记:正本清源,打击套作。

套作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投机的心理,让学生说假话谎话。海南高考阅卷作文三原则:

1、把握好区分度

2、爱护真作文

3、审题作为第一位 一篇离题的作文最多打25分 还有两篇抄袭。

尽量发挥好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扭转语文教学的不良风气。

苏被谩骂、尖锐的批评。

当前模块测评中准高考化倾向十分严重,一切学生的行为都与高考挂钩。

1、形式单一。

2、紧绕高考。测评是火上加油。给初中毕业生极大的学习打击,抑制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脱离教材。

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略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评价,不能很好的促进发展性评价。

二、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及特点

发展性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淡化甄别和选拔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语文新课程要求通过评价促进课程价值的提升:

在课程价值上,以学定教,服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学业成效,更注重学科的内在价值,即丰富情感、完善人格、拓展精神世界、提升生命价值,是学生拥有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在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对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了五分之一。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想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过分强调量化逐渐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美国,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课堂行为纪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单一性评价。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正本清源,厘清模块测评的几大核心原则:

1。模块测评第一要义就是重在激励。考试命题第一就是要与人为善。

2。切紧教材

从模块测评开始就脱离教材,必会适得其反。学好教材,日积月累,逐渐提升,最后才能取得好成绩。

3。难度适中

模块测评要难度适中,偏向易,尤其是第一次考试。

4、注重过程评价,采取多样化的测评方法

5、方法多样 体验式、作业式监测。

测评方式多元化

1、开卷测试

2、小论文式

3、答问、论辩式

必修课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实用类文本 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作基本了解。

对理论类文本的阅读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文学类的评价 鉴赏

对文言  字词句

2、表达与交流

理论类文本 理解议论文文本的写作要求,对实用类文本要求了解常见文本的特点要求。

对口语交际的评价 是否积极参加、是否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等

选修课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  审美能力、艺术趣味、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

创作方面

2、小说与戏剧  

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等

3、新闻传记

评价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大他们的阅读量

能否运用多种形式写作简单的新闻

4、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

语言文字的规律

四 语文新课程的高考

新课程的语文高考新在哪里?

文本类标准重构了文体考查体系

考试内容上设必考与选考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