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做老师难,做班主任更难”。现在的学生今非昔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早恋、打架、上网、顶撞谩骂老师等。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往往会请家长到学校来共同解决问题。现在每个班级都有三十多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好几个家长。每个家庭的家庭环境、文化程度、思想认知、经济条件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长的存在。我们作为教师和不同性格特点的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分类对待,注意方式方法。 一、负责任型的家长 这类家长往往会把问题看的非常的严重,心里比较紧张,认为孩子不应该犯此类错误,大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一旦得知情况,火气很大,对学生非打即骂,在教师面前严厉的训斥自己的孩子。此类家长责任心很强,态度非常的积极,只要班主任有需要就会积极主动的配合,对学生也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但是这种独裁式的处理方法仅仅是发挥家长的威严,有利于减少学校教育的阻力,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攻势,在很多时候学生表面上是屈服了,但实际上内心是不以为然的,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面对此类家长,班主任应该把握好通告信息的“度”。应该把事件讲详细,慎重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充当导火线,建议家长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变盲从教育为利用自身优势来面对自己的孩子,用刚中带柔的策略来瓦解学生的固执。 二、溺爱型的家长 这种家长比较欣赏自己的孩子,对其缺点不够重视,甚至避而不见。重养轻教,尽其所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保证孩子不受任何一点委屈和伤害。做事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的干涉。只要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就给予物质的奖励,确保孩子在班级中的优越感。 接到老师的通报时家长并不完全相信老师所言。他们会及时的与学生取得联系,或者四处打听,寻求学生版本的事件过程,并且很快就会把对事件的认识归结到学生的立场上。反过来在与老师讨论问题的原因,最终的结论往往是“问题不大”、“暂时现象”等,建议老师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小事情搞大,认为区区小事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这种与学生同角度看问题的家长,不是教育工作的坚强后盾,仅仅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对这种家长,班主任平时就应主动与其沟通,将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告诉家长,使其做到心中有数。用词要恰当,不渲染不回避,多举事实不做评价,并且要人证物证都有,防止学生回家后“翻供”。另外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应有孤军作战的思想准备,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尽量不要惊动家长,形成处理结果后再告之家长。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家长顺利接受结果的前提,日常的交流与信任是老师与家长合作的基础。 班主任与此类家长接触时要慎重。对于家长的认同不可强求,赢得几分是几分。若过于激进,就会把家长推倒学生那边,这样一来,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引发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此类家长以女性家长居多,班主任与其接触时更应注意。 三、搪塞型的家长 此类家长明白老师的好意,也想维护老师的积极性,不过更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心疼孩子的委屈,总认为孩子不懂事,犯错误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原因。当得知孩子犯错误时完全附合老师,甚至能和老师一起批评自己的孩子,但心里心疼孩子的要命。可一离开老师的视线,对孩子却是嘘寒问暖,完全忘了作为家长应尽的职责。有的家长甚至唱反调,和孩子一起数落老师挑剔同学,无原则的迎合孩子,以求孩子一时的畅快。 这种家长是最不合格的一类。他们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于这类家长,班主任要多打听、多了解,做好准备。家长的牢骚来自学生。所以老师与学生打交道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尊重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要么不讲,要么就讲的精、讲的准,赢得学生对你的敬佩。在班级管理中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及时纠正班级中不积极的言论和做法,减少学生和家长的怨恨情绪的产生。一旦此类学生犯了错误,遇到问题,应先对其正确的地方给予肯定,再指出不足的地方,多表扬少批评,尽可能的获取他的信任。利用学生的信任促使其自我反省,最终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的话家长也就无话可说了。如果做不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的,一定要家长协作的,应该先将家长请到办公室里,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统一口径,然后再叫来学生一起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学生走后,再次与家长进行交流,强调家长与老师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不给家长与学生独处的机会,从而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面对此类家长,老师应多向家长介绍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其孩子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取得家长对老师的信任。 四、漠不关心型的家长 此类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或工作繁忙,或家庭情况特殊,对孩子的教育很不重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闻不问了。平时从不主动来学校或打电话给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后,对老师的通报表现的很不耐烦,敷衍了事,不能拿出时间来专门思考孩子的问题。见了孩子也不主动询问孩子的在校表现,更不会就已出现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 这类家长不会和老师发生冲突和争执,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他们认为孩子送入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了,平时的交流完全是多余的。如果老师与其主动联系的次数过多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他是养父母抱养的,后来他的养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开始嫌弃他,对他不管不问。在同学中他经常受到他人的嘲笑,为了维护自尊,他经常用拳头来对付其他同学。为此我经常找他谈心,但效果不是很好。一次为了一件小事,他把同学暴打了 一顿,花去上千块的医疗费。我打了好几通电话,他的家长才肯来学校。到学校后对老师的述说很不耐烦,甚至很严厉的责问:我的孩子送到学校,你们作为老师有责任帮我教育好,为什么还要来找我呢?对这种家长,老师应把握好交流的时间和频率,讲话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不可拖泥带水。要多介绍问题的严重性,强调事件的负面影响,对家长要讲清具体的要求。 一般来说这类家长都比较粗心,对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没教育好,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但这种学生的独立自理的能力很强。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应多强调这样的亮点,这样可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摆明利害关系,击中要点,引起关注,才能发挥家长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 学生有千万种,家长也有千万种,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因人制宜。与家长交流时老师事先应该多方打听,了解一些家长的情况。接触时多听少说多观察,看准之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无论家长是哪种类型,家长老师合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只要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付出细心、真心、诚心和爱心,一定会赢取家长的信任,与家长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