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课堂实录参考例文:《不朽的失眠》课堂实录
添加者:信息中心
添加时间:2011-09-23
阅读次数:1524

                                                      执教者: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陈玉军

                                                      执教班级:初2004级1班

    上课,师生问好后,我回望黑板,自读课题两遍,然后笑问:“都失眠过吗?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学生纷纷回答:“有啊!”我说,你们晚上失眠都做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集中起来主要是听音乐,想问题,数数等。我说,看来大家的失眠都很普通啊,就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我们小说的主人公也失眠,但是他的失眠不得了,叫什么?”学生齐答“不朽的失眠”,“呵呵,他的失眠为什么会不朽呢?”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因为他写了一首不朽的诗呀”,“写了一首什么诗?”我追问,他不假思索的说:“《枫桥夜泊》,小学还背过的。”“哦,大家都能背吧”,我转过来面向大家,同学们纷纷点头,我说:“好,我们一起来大声背诵一遍,另外请我们的科代表到黑板上来写出这首诗”。

    待科代表写完,我说,这首诗非常有名,脍炙人口,日本的小学教材也选编了,足见他的影响力,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奇异的图画,色彩鲜明,情景交融”。说到这里,我顿了一下,问道:“这副图画里有哪些景物呢?”学生纷纷答道:月亮,乌鸦、寒霜,还有渔火、江枫,寒山寺、姑苏城、客船。学生说的时候,我将这些景物在黑板上用粉笔一一标出。但是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我于是继续引导:“如果光是这些堆砌这些景物,那也太呆板了,这些景物里有人在吗?”学生说:“有的,比如有人在客船上,还有敲钟的人。”应该说学生说得很对,但这不是主要的,恰好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人在对愁而眠”,我嘘了口气,紧接着他的回答问道“谁在对愁而眠啊”,“诗的作者张继”,我说:“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人,这些景物才有了活力,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我接着说:“那么,张继为什么要对愁而眠,他又是在什么样的一种情景下创作这首诗的呢?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跨越了千年的时空,用她细腻敏感的笔触给我们描摹了当时的情景,下面就让我们来表情朗读一下这篇《不朽的失眠》”。

    接下来,我把表情朗读的要求作了简单的介绍,请了四个同学各读四段,我读最后一段,读完后,学生鼓起掌来,我笑着说,,我们还是一起来评价一下吧,于是针对朗读作了一些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有同学提到某个同学对课文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朗读得不好。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因为我们后面的赏析正是建立在对文本熟悉的基础上,我想有必要再把文章内容熟悉一下,于是发问道:“张继为什么要离开京城啊”,学生说,他落榜了,我又问,张继那一个晚上用什么来给自己疗伤?学生回答: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首诗。我又追问:在写诗之前他怎么样了?“他失眠了”。我说,他失眠了,看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不少的学生说:看到什么都感到很凄凉感伤。我于是在黑板上写下:落榜――无眠――感伤――《枫桥夜泊》,然后小结道:最后在无眠的夜里,张继心中充满了感伤,挥笔写下了《枫桥夜泊》。这篇文章事实上就是以枫桥夜泊作为背景材料,而诗歌只是张继才气和心情的一个载体而已。我们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他虽然落第了,但是在诗歌史上是不朽的,让我们记住张继,记住《枫桥夜泊》!来,大家再来背一下这首诗。学生充满感情的背诵。

    我继续道:“刚才请同学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甚至在下边也小声的跟读起来,看来大家很喜欢读这篇文章,能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整体感受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张晓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写得很细腻”,这个学生的感悟能力不错,这正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一个写作特色,因此我觉得应该把这个讨论深入下去,于是继续启发道:“那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一些句子。大家用笔在书上把这些句子勾画下来,并且作点自己的旁批好吗?”学生开始默读,有的在勾画,有的在评点,有的在沉思。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开始举手――

    “我觉得第13自然段中的‘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表面是写景,但让我感觉到张继当时那种寂寞和孤独。”

    “我觉得‘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写了张继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他悲伤到了极点。”

    ……

    学生对这种借景抒情看来体会得比较深刻,发言较踊跃,我没有过多评点,我在等待机会。

    一个学生起来说道:“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这段话用很细腻的文笔写出了他的黯淡的心理。我眼睛一亮,马上追问道:“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换了你,会不会这样写呢?”他想了想说:“我可能写不出来。”“呵呵,我也想不出来,大家读完这篇文章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吧,那就是文章的语言很别致,比如说不朽的失眠,失眠是人在亢奋或者失意时的一种情绪波动的生理反应,不朽一般与伟大,不可磨灭联系在一起,把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很新奇,但读完这篇小说后却觉得这个标题是那样的熨贴,这就是语言的陌生化。突破了一些日常语言搭配上的一些规范束缚,这是作者有意识的。大家还能从文中找到类似的句子吗?”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高高扬起手臂:“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水睡了……”

    忽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太明白13段中说的‘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我说,能说得更明白一点吗?他说:“捕鱼人在那样一个寒霜的夜里捕鱼,应该是很辛苦的,谈不上有什么幸福而言。”还没等他说完,就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要反驳,一个同学起来道:“我想张继落榜了,他没有工作,他觉得渔父捕鱼,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是很幸福的。”我赞同道:“有道理。还有吗?”另一个同学起来补充:“在张继看来,在风波里出没的渔人,尽管比较艰辛,但还是幸福的。更何况张继连睡眠这一点福气都没有了。”我说:““是啊,越是写捕鱼人的幸福,就更反衬出张继此时的悲惨。”

    学生继续赏析,有个学生道:“第七段最后一句‘并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我觉得是比喻他自己愿望没有实现,不甘心的心情。那句‘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其实就是张继自己的写照。”我预感到又一个亮点应该来了,于是紧接着她的话说:“是啊,毕竟,他曾经为了这样一种愿望寒窗苦读了十年,对了,这一种写作的方式叫做――移情”,我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这两个字。继续说道:“他由风中的残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类似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吗?”有个学生举起了手:“有的,比如这句:‘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痛还是不痛呢?’因为他痛,所以他觉得钟也痛,这就叫移情。”我表扬了这个同学,说:“这寒山寺的钟声本来是每天必敲的,但在今夜的张继看来,这钟声仿佛是特别为他而敲,专门为他的失眠而敲,他进入了失眠,也就进入了真正的苏州,所以他觉得那钟声一记一记撞在自己的心坎上。”

    看到大家的赏析差不多了,我想应该把这篇文章的讨论再进一步引向深入,于是我说:“张继落榜这件事,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是不存在的。有人进一步考证,张继的老家在河南洛阳,他从长安回到老家,不会走水路经过苏州的。张晓风写的这篇文章很明显是一个杜撰,是想通过这么一个故事描写他的心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张晓风在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哪一个自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

    不少学生叫了出来:最后一段。“那好,我们再来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然后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完后,有几个举手,我叫了一个,“我觉得他是在说一个人,一时的得意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真正留下的才是永恒的。”另外一个起来说:“我觉得这跟塞翁失马的故事有点类似,你在这个方面失去了,说不定在其他方面就有收获。”我赞同道:是啊,张继是落榜了,但是他的诗却流传千古。刚才那个同学说得好,作者杜撰这个故事是想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他认为附着在个体生命上的功名荣华,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过眼云烟,而唯有杰出的精神创造才是永恒的。我觉得这才是这篇小说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当然,其中也含有祸福相依,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

    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现在成绩不好,没有关系,我会留下永恒的东西的。”我有些意外,但还是反问道:“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消极,可以守株待兔呢?”就有同学站起来说:“不是的,张继也是有信仰追求的,他也没有自暴自弃,毕竟他还渴求辛苦的工作,渴望生命的灿烂华美。”我赞叹道:“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张晓风这篇小说本来还有个副标题的,叫――给没有考好的考生,这次半期考试我们有些同学就考得并不好,那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对自己有没有启发?”

    有学生说:“一切失败都没有什么,只要你努力。那只是一次测验,不代表永远。”

    有学生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说:“对啊,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李白不是说过么,长风破浪会有时―――”

    学生一齐高声接道:“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铃声响,下课。

 

实录点评:

1.  开课伊始,从失眠说起,看似漫不经心,却营造了轻松友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进入课堂学习。同时因为生活体验与文本的截然不同,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热情。

2.  《枫桥夜泊》的运用并不见新奇,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会用到,但是有交流对话的“失眠”进入诗歌的回顾,显然更加自然、也更贴近文本。而诗意的解读中,把失眠的主人公自然引进,更使诗歌和文章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这就避免了一般为导入而导入的窠臼。诗情与文意的紧密配合,还在课堂上营造出了浓浓诗意,为学生进入情境、深入研读文本作了必要的准备。

3.  师生的合作朗读,搭建了共同学习的平台,而老师的朗诵安排在朗诵最后,既对学生前面的朗读作了必要的修正,又尽可能多的减少了老师朗诵对学生“素读”文本的干扰,显示了对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尊重。

4.  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老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凸现了老师在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有些老师误以为课堂上不可以讲解是不对的。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传授式教学。现在有必要澄清一个问题:“传授式”和“自主合作探究”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未知领域的学习中,老师的传授可以说应该是一种效率最高、学生受益范围最大的一种学习方式。这话也可以说是,课堂上还是需要老师适当的“灌”一“灌”的,关键是看老师是否能够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时机。比如,张晓风的语言很别致,有意识的追求语言的陌生化的特点;移情的手法入物等就是学生所不能概括的,这时老师的点拨对学生的认识无疑起到了提升作用。

5.研读最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感受,可以说不但做到了教书,更注意到了育人。语文学习从根本上说是要为学生精神打底的,让学生随时注意吸取一切精神的养料,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幸福的人生。

6.本文的语言精美、意境深邃,我们在这节课上也不无遗憾的看到,文本的研读依旧是不够的,很多赏析没有很到位。比如对“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的赏析,学生说这句让他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惋惜,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光其光” “自冷其冷”中的“自”字,会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张继的孤独失意。

7.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似乎还是不够的,情感交流不是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