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1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用物体具有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
教材处理 |
师生活动 |
|||||||||||||||||||||||||||||||||||||||||||||||||||
情景导入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手推茶杯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
切入主题
|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教师简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强调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
通过教师的介绍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猜想与假设 |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 |
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
设计实验 |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
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
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
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 |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
|||||||||||||||||||||||||||||||||||||||||||||||||
得出结论 |
1.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
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同时也提出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解释一些惯性现象)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 |
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
|||||||||||||||||||||||||||||||||||||||||||||||||
强 化 练 习 |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课件展示习题
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
学生利用所用知识认真思考讨论,并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
|||||||||||||||||||||||||||||||||||||||||||||||||
小 结 |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习方法的小结上进行阐述 |
及时小结学习方法,为学习下一内容奠定方法基础。 |
|||||||||||||||||||||||||||||||||||||||||||||||||
应 用 迁 移 |
1.请同学们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谈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如下两个方面: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请同学们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支持这两个观点。 |
学生反思回顾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
|||||||||||||||||||||||||||||||||||||||||||||||||
总 结 升 华 |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①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疑惑?
②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
学生讨论交流 |
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